-
- 两会第一观察|殷殷关切 共商国是
- 实时讯息
2025-03-04 13:00:03
-
踏着春天的步伐,2025年“两会时间”开启。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国务院拟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回顾过去一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展望未来,今
-
- 转型进入加速度阶段,看专家解码中国经济新动能
- 实时讯息
2025-03-23 20:00:03
-
宏观政策与经济增长、改革激发增长新动能是今年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的核心主题。在这一高端政经对话平台上,来自毕马威中国的多名专家发表真知灼见。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表示,“我们对中国大市场所释放出的广阔前景充满期待,期望借助毕马威中国资源和行业优势,为产业变革,经济转型提供毕马威
-
- 徽商大咖尹同跃:准备好“炕”做好“菜”,欢迎回安徽投资
- 实时讯息
2025-03-22 13:00:03
-
大皖新闻讯“奇瑞作为留在老家的企业,我们也为所有在五湖四海的家人们准备好‘炕’,做好有妈妈味道的‘菜’,欢迎大家回来,希望大家带好礼物回来。”3月22日,在2025徽商大会开幕式上徽商总会执行会长,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笑着说道。他说,现在的安徽,有“顶格”的政策东风资源,厚实的
-
- 习近平考察丽江古城: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 实时讯息
2025-03-20 11:00:03
-
【习近平考察丽江古城: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19日下午来到云南丽江古城,沿着石板路边走边看。当地居民和沿途游客十分热情地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不时停下脚步同大家亲切交流。习近平说,这里的文化、风光、民俗都非常吸引人,文旅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
-
- 张进代表:人与机器人应在同一场景下协同互补
- 实时讯息
2025-03-10 07:00:03
-
从工厂到家庭,从实验室到春晚舞台,当下,越来越多机器人从幕后走向前台,深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全国人大代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认为,“人机共生”是当前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这不是指机器会完全取代人类,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类与AI各自的优势,通过在生产生活不同场景中的深度协作,实现效率
-
- 工信部:研究出台促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文件,实施数字产业优质企业培育工程
- 实时讯息
2025-03-31 18:00:03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数据称,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数字产业直接从业人员数206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3月31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王彦青在国新办新闻发布
-
- 低效用地蝶变生命港湾,上海北部崛起千亿级生物医药高地
- 实时讯息
2025-04-03 19:00:04
-
始建于世纪之交的罗店工业园区,曾是上海钢铁产业链的重要支点。随着时代变迁,这个占地2.39平方公里的传统工业园区逐渐陷入发展困局:钢材加工、物流仓储等低端业态占据主导,亩均产出不及全市均值的三分之一,建设用地空间几近枯竭。转机出现在2020年,随着"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挂牌,一场刀刃向内的转型
-
- 北京:坚持规划引领 促进乡村振兴
- 实时讯息
2025-04-01 17:00:04
-
【来源: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_全国信息联播】近日,记者从“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市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百千工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成效显著,产业融合发展释放出新的动能。北京市坚持规划引领示范片区建设,有序推进村庄渐进式有
-
- 国资委:超前布局、梯次培育未来产业 加快培育首批启航企业
- 实时讯息
2025-03-31 19:00:03
-
每经AI快讯,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日前在《民主与法制》周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超前布局、梯次培育未来产业。推动国有企业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联合研究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共同开展技术预见和发展态势研判;加快培育首批启航企业,推动国有企业紧盯能够催生全新产品、商业模式、产业业态,有望引发产
-
- 2024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次破万亿元
- 实时讯息
2025-03-20 12:00:03
-
3月20日,国新办就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北京市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北京实践。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聚焦源头创新,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