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京研发+河北制造!一辆地铁列车的双城基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9:18:00    

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车辆调向及车辆台位流转作业。河北日报记者李巍摄

4月28日,记者走进位于保定市满城区的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京车”)。眼前,一排排宽敞的厂房错落有致,多条轨道线路贯穿并连接各个车间。厂区南边的试车线路上,已经完成功能调试的列车连成长龙,一眼望不到头。

“这些列车,是我们为北京地铁22号线生产的,今年将完成交付。”河北京车党委副书记张冬威告诉记者,这里生产的地铁列车,研发设计来自北京,“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模式,解决了北京难以为生产地铁提供大规模制造空间的难题,同时也为保定当地人才就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北京地铁22号线,将用上河北京车的列车

北京地铁22号线,是北京首条进入河北的地铁。

这条西起北京CBD区域,东至北京平谷新城的在建地铁,在廊坊三河市设有5座车站。根据预测,22号线运营初期的全日客流为56.2万人次,其中承担燕郊进京客流8.2万人次,占每天燕郊进京客流总量的43%,可有效缓解通勤压力。

22号线地铁列车到底什么样?在河北京车,记者先睹为快。

生产、组装、调试……走进河北京车的生产车间,眼前一派忙碌景象,一辆辆智能列车完成动态调试后,陆续下线,整装待发。

北京22号线地铁列车,以纯净的白色为基调,车身点缀着动感的红色流线型条纹,仿佛将速度感凝固在车体上。公司总组装部工区长赵旭告诉记者,作为市域D型车,这批列车为8节车厢编组,横排设计的真皮座椅可提升乘客乘坐的舒适性;车厢宽度为3.3米,每节车厢有4对车门,能保障运行时大客流快速上下车需求。

行驶速度快,是这批地铁列车的特点之一。赵旭介绍,该列车最高时速为160公里,采用全自动驾驶运营模式。智能运维系统里的列车健康管理系统能够实时检测车辆状态,当车辆处于亚健康状态时,系统可提前报警并进行处理,为列车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今年,河北京车将为北京地铁22号线生产交付160辆列车。

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是京冀两地推进落实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项目。

2017年,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新建城轨车辆制造基地。新项目占地面积大,厂区内还要建设2.2公里长的试车线路,这样的选址要求,在北京很难实现。于是,他们把选址目标放到了北京之外。

2017年9月8日,京车项目签约落地保定市满城区。

60天办清所有证照,235天完成1500亩土地的征迁出让,240天完成项目组装车间建设,415天实现开工达产……在满城区,河北京车迅速搭建起高端轨道交通车辆的制造平台,2021年正式进入批量化生产,就完成了266辆车的生产任务。他们生产制造的现代智能列车,已在绍兴地铁1号线上奔跑;为北京11号线西段奥运支线量身定制的智能列车,实现了无需司机操作的全自动驾驶。

目前,北京轨道交通11号线、12号线、3号线、13号线等线路上,都有河北京车车辆的身影。

据统计,2018年以来,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已累计交付18种车型1000余辆列车,形成了涵盖地铁、城轨、市域列车的全系列产品体系。

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观察龙门双枪双丝自动焊接设备。 河北日报记者 李巍摄

智能化的生产线上,80天造出一辆车

全自动驾驶的智能车,产自智能化的生产线。

在河北京车总组装车间,一辆还没有安装转向架的列车正在进行台位流转。工人手持仪器,犹如操纵着一辆玩具遥控车,轻轻松松地将列车车体移动到下一个台位上。

赵旭告诉记者,一个车体的重量是30吨左右,以前都是由五六个人操控天车来实现台位调整。现在用上智能物流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后,1个人就够了,不仅人力减少,还能实现车体的360度转向。

眼前,偌大的车间内,看不到太多的工人,所有的生产流程,都在智能化的操作中有条不紊地推进。

“过去,我们4个月生产交付一辆车,现在不到80天就能做到。”在调试车间,从北京京投轨道交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投技术研究院”)来此挂职的陈碧阳说。目前,陈碧阳的身份是河北京车工艺部部长助理。来保定刚刚一年多,她已经对车间内的地铁车、市域车、轻轨车和磁浮车等车型的生产和调试了如指掌。

“现在基地内各种车型的试验调试,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管理。”陈碧阳介绍,多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优化,让河北京车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技术创新上,河北京车引入自动化生产线,采用机器人自动化焊接技术,不仅提高了焊接质量的稳定性,还大幅缩短了焊接时间。同时,他们接入先进的信息化SAP系统(一套集成化的企业资源规划解决方案)和MES系统(面向车间层的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安排到产品质量检测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有效减少了生产环节的沟通成本。

管理模式上,河北京车推行精益生产管理理念,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减少库存积压、提高生产流程的紧凑性,实现了生产效率的稳步提升。

“智慧大脑”与“超级工厂”组成“最佳CP”

从组织架构上,京投技术研究院与河北京车都是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这两家兄弟公司可谓“最佳CP”,分别扮演着“智慧大脑”与“超级工厂”的角色。北京一方作为创新策源地,专注尖端技术研发;河北一方担当制造脊梁,打造高端装备生产基地。

京冀两家公司,距离100多公里。空间上的距离,会不会影响协同的效率?

答案是“不会”。

在沟通机制上,双方早就搭建起高效的京保协同研发平台。这个线上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两地设计和工艺的数据链打通,北京的研发和设计方案能直接传送到河北京车,河北京车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也能第一时间在平台上向北京反馈。

北京地铁22号线列车,对焊接工艺要求极高。一次,北京专家通过京保协同研发平台指出一处焊缝参数异常,河北京车车体制造部部长助理郝春朝立即带队进行测量,将数据及时反馈给北京的专家团队。北京团队利用先进的模拟软件进行分析,很快给出了优化焊接参数的解决方案。“在共造一辆车上,我们和北京团队一直都在并肩作战,工作效率非常高。”郝春朝说。

在人才培养方面,京投技术研究院与河北京车形成了人才双向流通机制。除了陈碧阳外,还有其他的京投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在河北京车挂职锻炼,进一步了解生产制造流程,河北京车也会派工艺人员去北京提前参与设计环节,双方共同培养设计、工艺复合型人才。

高昊,是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工艺技术员,曾借调到北京学习一年。在此期间,她系统学习了转向架设计全流程,深入剖析转向架与车辆各系统间的接口关系及内部逻辑架构,熟练掌握了转向架三维建模设计及二维工程图绘制技能。

“这段学习经历,大大提升了我的技能水平。在参与转向架产品研发设计的过程中,我有了更多的灵感。”她说。

目前,河北京车有员工近1000人,其中保定本地员工占比近50%。在保定市满城区,河北京车犹如一剂催化剂,激发了当地转型发展的强劲动能。

在河北京车西侧,满城区规划建设了轨道交通产业园。一期建设中,满城区依托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在京津冀范围内招引上下游企业,在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出优惠政策,引来8家企业签约入驻,一条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军

■校对/赵润泽 韩妮

相关文章
同比增长7.3%!“五一”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迎送旅客129万人次 北京研发+河北制造!一辆地铁列车的双城基因 A股三大股指集体高开 【甘快看】多元消费场景“点亮”假日经济 旅客遗失挎包,列车乘务员拾金不昧 连云港:外地游客车辆"罢工" 城管化身"充电侠"温情解困 河北:多彩文旅开启“五一”体验新潮流 嚣张!“顺风车”司机拍短视频炫耀宰客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