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5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09:24:00    

人民论坛网评 | 让“生态绿”结出“民生果”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民族未来的大计。党员干部当自觉担负起生态守护的时代重任,冲锋在前、积极作为,厚植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绿”切实转化为富民利民的鲜明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都是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积极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在触手可及的绿水青山中,享受生态红利,得到发展实惠。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基层一线当好生态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冲锋队”“守护者”。

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融合的艰巨任务,脚踏实地破解难题、直面挑战践行使命,是每个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义务。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任务和长期工程,无捷径可走,更无坦途可行,需要我们拿出“钉钉子”的韧劲,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航向不偏航,坚守“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的初心不动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作者:魏露,选自人民论坛网)

人民论坛网评 | 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夜访听民声 上门办实事》一文,对广东珠海通过“夜访”,畅通小区外卖配送“最后一百米”的实践做法作了报道。

基层治理的温度,源于服务姿态的“俯身下沉”。当干部主动将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所倡导的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便真正从纸面文件走向街头巷尾。这种姿态的下沉,是感知民情、体察民意的第一步,是建立信任、消除隔阂的桥梁,更是治理温度最基础、最朴素的源泉。

基层治理的温度,依托于服务方案的“精调百味”。正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的温暖质感,往往就蕴藏在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复杂情境的细致拆解、对解决方案的精益求精之中。方案越精细、越适配、越具可操作性,治理的温度就越能沁入人心。

基层治理的温度,落脚于服务效能的“深度抵达”。治理的温度不能止于情感抚慰,必须转化为切实可感的治理效能。

从珠海的“夜访”探索,到全国各地涌现的“民情茶馆”“小院议事会”“居民恳谈日”,一股以人民为中心、追求治理温度的暖流正在神州大地悄然汇聚。这份温度融化了隔阂的坚冰,滋养了信任的土壤,终将培育出一个既高效有序更充满温情的美好家园。(作者:王玉平,选自人民论坛网)

人民论坛网评 | 下足为民服务的“绣花功”

城市的核心是人,从“城市角落”变口袋公园、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细节中不难看出,党员干部用心用情、勤勤恳恳、严谨细致,用“绣花”功夫,串起一件件民生“小事”,为群众绣出一朵朵“幸福之花”。

描线需严谨,严谨铸基石。党员干部当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视民声如指令,视民需如考卷,于政策谋划之初便深察细研,虑及周全;于措施推行之际审慎周密,反复校验。唯有在每一个环节都贯注如临如履的审慎,方能确保政策的针脚精准落在民生的经纬之上,真正将为民的初心熔铸为坚实可靠的行动基石。

丝线有韧性,韧性显担当。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都需要党员干部用脚步去丈量,用行动去打通。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当延续这种韧性,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接着一项干,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退缩、不推诿,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针法重细节,细节见真章。获得民心、顺应民心,得在细处用功、小处着力。党员干部当涵养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察民情的精神境界,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执着,将为民服务的“针脚”绣得绵密、绣得熨帖,让发展的成果精准滴灌至每个角落、每位居民的心田,真正在城市的经纬线上绣出经得起群众检验、岁月沉淀的“民心锦绣”。(作者:李梓萌,选自人民论坛网)

人民论坛网评 | 汇聚青春力量 共赴“世运之约”

第12届世界运动会于8月7日至17日在四川成都举办,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运动员将齐聚于此。作为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世运会,这场盛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青春力量连接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创新智慧共享的纽带。

青春志愿服务是跨越国界的温暖桥梁。赛场内外,身着绿白相间服装的“小青椒”志愿者中既有熟悉本土文化的成都青年,也有来自东盟各国的国际面孔。这些年轻人用流利的多语种服务、细致的赛事保障、真诚的文化分享,搭建起心与心的沟通渠道。

成都世运会的赛场,处处可见年轻人主导的科技创新成果。从智能场馆的无感通行系统到赛事数据的实时分析平台,一批由青年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新技术,让赛事运行更高效、观赛体验更沉浸。“科技+节俭”的办赛思路,为全球大型赛事提供可借鉴的创新范本,展现青春一代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担当。

世运会的举办带火成都入境游,其背后是年轻人用新视角诠释的城市魅力。通过年轻人的日常分享,成都把真实的城市生活、包容的文化态度呈现给世界。这种“日常化”的文化输出,让世界看到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活力与温情并存的中国城市样本。

青春的色彩最是动人,青春的创造最能激发共鸣。我们相信,这份活力与变革,终将沉淀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让成都以更开放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作者:唐代远,选自人民论坛网)

人民论坛锐评 | “土文化”怎样长出“潮模样”

前段时间,四川安岳一名男子将奥特曼形象刻进千年石窟之事,引发公众对“艺术乡建”中文化融合的深度思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乡建”不仅是美化乡村的手段,更是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这一事情背后,折射出的是乡村文化建设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如何有机融合的问题。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中,乡村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传统乡村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创作应扎根于本土文化,避免生搬硬套外来元素。

“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让村民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热”起来、“潮”起来。

“艺术乡建”不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艺术创作与乡村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让“土文化”长出“潮模样”,是乡村文化的华丽蜕变,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创新探索,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践行。通过文艺赋能,乡村文化得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与灵魂,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与光彩。(作者:龚惠强,选自人民论坛网)

(2025年8月16日推荐,阅读全文可至人民论坛网)

相关文章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5篇) 啤酒节添“田园香”!大场“场好品”展区成网红打卡地 成渝高速扩容全线施工许可获批 申通二期项目投用、公用保税仓项目完工……成都东部物流港加速成势成型 新华出版社与星纪魅族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推动数智化全产业链搭建,首个乳业AI生态圈来了 19岁男孩喝冰饮后不幸去世!医生:这个错误很多人会犯 关注·观察:科技赋能 文化出圈 擦出新火花 去年我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超19万亿元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