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分红5亿,右手举债百亿!冯氏家族的华富洋IPO迷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0:26:00
文|号外工作室
左手突击分红5.24亿,右手举债128亿维持核心业务,这家深圳供应链巨头的资本游戏暗藏玄机。
2023至2024年间,深圳华富洋供应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富洋”)向股东派发5.24亿元现金红利,这一数字是华富洋这两年净利润总和1.69亿元的三倍多。更令人侧目的是,这些分红几乎全部流入了实际控制人冯苏军家族的口袋。

而就在完成分红后,2025年6月16日,华富洋以“Hope Sea Inc.”为主体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华富洋在招股书中描绘了一幅光鲜图景: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进口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2024年以384亿元GMV占据1.45%市场份额,服务覆盖半导体、新能源等40多个行业。
1、跨境供应链的“超级联系人”
华富洋的故事始于2001年,这家深圳老牌供应链企业用23年时间打造了一套独特的“四流合一”商业模式。通过整合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华富洋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跨境供应链解决方案。
华富洋的运营高度依赖香港的“超级联系人”地位。2022至2024年间,华富洋进口到中国境内的货物GMV中,平均95%以上通过香港运营地点进口。香港的自由港政策、高效清关程序、无外汇管制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为华富洋的业务提供了关键支撑。

而华富洋业务数据也令人印象深刻:2024年进口GMV达348亿元,出口GMV12.51亿元,进出口总量超360亿元。与排名前20位客户的平均业务关系超过9年,其中8家客户在2024年委托的GMV超过10亿元。
跨境供应链前景十分广阔,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电子产品跨境供应链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0.2万亿元增至2029年的13.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9%。

但是,华富洋的业务模式隐藏着多重风险。跨境资金安排业务严重依赖供应链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华富洋坦承:“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量大幅下降,将无法产生充足现金流以维持跨境资金安排收入。”
而地缘政治风险也不容忽视。华富洋97%的进口货物通过香港中转,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华富洋的业务模式将受到直接冲击。

且华富洋的客户集中度高风险同样存在。2024年华富洋前五大客户贡献了28.5%的收入,虽然最大客户占比仅为7%,但失去任何一个主要客户都可能对华富洋的业务造成显著影响。
对于自身的问题,华富洋也表示,“我们的经营业绩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特别是在执行跨境资金安排业务时面临执行风险,包括汇率波动、利率变化和商业银行产品供应等多重不确定性。
2、轻资产表象下的重负债现实
华富洋的财务数据呈现出令人费解的矛盾。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华富洋营收维持在2.2亿元-2.5亿元区间,净利润在8300万元-8700万元之间波动。这种“小而稳”的财务表现与其处理的数百亿GMV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供应链企业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的特点——仅将服务费计入营收,而非全流程交易额。

最重要的一点,华富洋的财务焦点在于其跨境资金安排业务。2022-2024年,该业务贡献了华富洋46.3%-47.6%的营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这项业务的本质是利用供应链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货币兑换和贸易结构化结算,通过市场汇率与协商汇率的差额获利。
但是,支撑华富洋这一业务的不是自有资金,而是巨额借款。2024年末,华富洋资产总额145.59亿元中,受限制现金达131.47亿元(占比90.3%),其中97.72%与跨境资金安排相关。同时,华富洋流动负债中的借款达131.34亿元,跨境资金安排相关借款128.95亿元,与受限制现金规模几乎完全匹配。

这种运作模式无异于高空走钢丝:华富洋依靠借款获得资金,将其作为受限制现金质押,再用质押获得的资金进行跨境资金安排业务赚取收益。这种“借新还旧”的循环高度依赖现金流稳定性,一旦供应链业务量下滑,整个模式可能崩塌。
3、左手套现,右手募资
2023年和2024年,华富洋分别派息2.1亿元和3.14亿元,合计5.24亿元。这一数字不仅超过这两年华富洋实现的净利润总和的1.69亿元,甚至超过了公司近三年合计实现的2.56亿元净利润。

更令人惊讶的是,截至2024年末,华富洋留存盈利为7.51亿元。这意味着在IPO前两年,华富洋一口气分掉了成立23年来积累的41.1%利润,这种上市前夕的突击分红行为引发市场强烈质疑。
根据股权结构,华富洋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冯苏军及杨春葵夫妇通过春晖家庭信托持股76%,其女儿冯扬通过玉承家庭信托持股24%。这意味着5.24亿元分红基本流入了实际控制人家族。

华富洋一边大举分红套现,一边计划通过IPO募资补充流动资金——这种操作让市场质疑其资金使用策略的合理性与募资必要性。
目前,70岁的创始人冯苏军正将权力移交给“80后”二代。女儿冯扬(41岁)和女婿张晨光(40岁)均为2007年英国赫尔大学毕业生,现已分别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和首席执行官。
这种代际交接在华富洋招股书中体现为2025年3-4月的密集人事变动:冯苏军由执行角色转为非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冯扬和张晨光则被任命为执行董事,张晨光还由副总经理晋升为总经理。

尽管华富洋建立了由三位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但冯氏家族通过信托100%控股的股权结构,仍让投资者担忧公司治理的独立性与决策透明度。
而财务内控问题同样值得关注。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骤降至2596万元,不及前两年2亿多元水平的八分之一,这种异常波动需要合理解释。而跨境资金调度涉及百亿规模,但招股书未披露关联交易审查机制,2022-2024年垫资规模激增103%却称“未产生坏账”,在缺乏有效制衡机制下,风控承诺显得苍白。
华富洋的IPO尝试并非孤例,它折射出中国供应链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共同困境与探索。在电子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专业供应链服务商的价值日益凸显。
然而市场对这类企业的估值认知存在分歧:究竟该按轻资产科技公司估值,还是按传统贸易企业估值?华富洋2亿多元的营收规模与数百亿GMV之间的巨大差距,正是这种认知困境的体现。
华富洋赴港IPO,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分红耗尽留存利润后募资补流,是否变相让公众投资者为家族套现买单?依赖借款的跨境资金业务在利率上行周期中能否维持?家族绝对控股+关联独董架构下,中小股东权益如何保障?这些问题都没解决,如何能上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