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远古发现|这片地区曾是2亿多年前的生命“避难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3 17:44:00    

新华社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领衔的一个国际古生物团队新近在我国新疆发现一片约2.52亿年前的“生命绿洲”。这一区域在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期间并未出现明显的陆地植被大灭绝,成为庇护多种动物的生命“避难所”。

研究涉及的新疆吐哈盆地西缘化石采集剖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在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极其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这次灭绝导致海洋中超过80%的物种消失,三叶虫等古老物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是寒武纪以来最具破坏性的一次生物危机。

研究中发现的松柏类树干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此次,研究团队在新疆吐哈盆地西缘发现的一批珍贵化石,揭开了大灭绝期间一片“生命绿洲”的面纱。化石证据显示,在大灭绝前、后各16万年跨度间,这一区域的对应地层中保存有大量松柏类树干和蕨类茎秆化石,表明这里始终生长着茂密的临水松柏林和蕨类植物。更令人惊讶的是,地层中保存的99种植物孢粉化石有55%看似“消失”,实则只是“暂时迁出”,最终仅有不超过21%灭绝,远低于全球同期水平。

研究中发现的四足动物骨骼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这些植物和孢粉化石的丰富证据表明,吐哈盆地西缘在二叠纪末大灭绝期间没有出现明显的陆地植被灭绝,这为动物定居在此提供了关键的食物来源。”领导此项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锋介绍,研究团队发现,灭绝结束后仅7.5万年,这片土地上已出现成群的食草动物水龙兽和食肉动物迟滞鳄。这些动物并非本地原住民,而是从其他区域逃难迁徙而来。它们的快速繁衍也表明,这一区域的植被在二叠纪末大灭绝期间没有被破坏。

研究区域二叠纪末大灭绝前(a)、大灭绝期间(b)和大灭绝后(c)陆地景观复原图。(杨定华绘)

为什么大灭绝期间能留下这样一片“生命绿洲”?刘锋解释,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古土壤基质的成分发现,在二叠纪末大灭绝前后,这一区域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常年保持着半湿润气候伴随有季节性的干旱。即便在大灭绝火山喷发导致全球变暖的极端环境下,这一区域的局地气候仍能像“恒温箱”一样稳定,屏蔽了酸雨、紫外线辐射和有毒气体增加的致命影响。

“正是这样稳定的气候成为抵御剧变的天然屏障,为陆地植物、动物留下了一线生机。”刘锋说。

相关研究成果3月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

(记者王珏玢)

相关文章
每年约四成流感疫苗报废困局何解? 停水通知!呼和浩特这些区域市民请提前储水!7:00 开始! 东兴高速东台段水稳摊铺现场“热”度不减 律师称“南京红老头”焦某某或获刑2年以上,引发疾病传播担忧,疾控部门:官方会采取措施 首尔半导体宣布其WICOP无导线Mini LED背光进入车载显示市场 ​期末考后初中学校还有“小学期”?有家长无奈取消出行计划 七里河这一周 凌晨4点,50余人身穿白衣排队夜行?官方回应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