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650个重大项目 总投资5324.2亿元 包头产业引擎轰鸣 项目建设正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10:45:00    

650个重大项目 总投资5324.2亿元

包头产业引擎轰鸣 项目建设正劲

盛夏骄阳,炙烤着北疆大地,也点燃了包头稀土产业加速奔跑的引擎,奋进的战鼓声愈发密集、铿锵!2025年的包头,早已摆开“拼”的阵势,绘就65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324.2亿元的恢宏画卷——项目体量稳居内蒙古自治区前三!其中,2540.1亿元的年度计划投资额,不仅雄踞全区榜首,更一举超越既定目标40.1亿元,彰显出这座城市拔节生长的雄心与底气。与去年相比,项目总数新增22个,年度投资额更是劲增400.5亿元,澎湃的发展后劲清晰可见。

战鼓催征,捷报频传!截至6月底,全市已完成投资1844.7亿元!高达72.6%的投资完成率,不仅在全区一马当先,更漂亮地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攻坚目标!这份沉甸甸的“期中答卷”,为全年冲刺撞线蓄满了动能,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盛夏的包头,正以项目建设的滚滚热浪,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引擎轰鸣,千亿画卷起笔

高质量项目是巩固经济向好基础的有力抓手,更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长远支撑。走进北方稀土绿色冶炼一号工程施工现场,主体设备安装的轰鸣声汇聚成一首雄浑的产业交响曲。“我们采用的国际领先绿色冶炼技术,在实现生产效率倍增的同时,将环境影响降至最低,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项目团队全力冲刺投产目标,誓为‘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奠定最坚实的根基。”中国北方稀土相关负责人言语间充满了紧迫感与自豪感。

目光转向稀土高新区,华宏年产1万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项目的建设现场同样热火朝天。七月末的骄阳洒在红旗大道北侧,机械轰鸣、焊花飞溅,车间主体框架已巍然矗立,调试工作正紧锣密鼓。“我们正与时间赛跑,确保8月完成车间建设与设备进场,10月启动试生产,让‘包头速度’在这片热土上再次彰显。”项目负责人秦永强指着施工图坚定地说。不远处,湖南引卓恩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多品类永磁电机项目已悄然进入设备调试的最终阶段。在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宽敞明亮的共享厂房内,工程师们正对最后几台精密设备进行参数校准。“得益于高新区的高效服务和成熟的配套环境,项目即将正式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为包头永磁电机产业矩阵再添生力军。”企业负责人介绍。

这些火热的建设场景,正是包头以项目之“进”撑起发展之“稳”的核心密码。今年百亿级“产业航母”项目达到5个,占全区总数的11.4%,如定海神针般牵引全局;50亿元至100亿元的重大项目19个,占全区18.3%;10亿元至50亿元项目98个,占全区17%。它们共同构筑起层次分明、支撑有力的项目矩阵,如同强劲引擎,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蓄势赋能。

创新破浪,开辟产业蓝海

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说起势阶段,包头稀土产业发展的关键词是“快”,那么如今的核心动能无疑是“创新”。

科技创新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目前,包头市已构建起以鹿城实验室、内蒙古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形成了“一院一校一国重(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实验室两中心”错位发展、协同发力的稀土创新平台矩阵。全市国家级稀土创新平台达13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两类企业总量已实现翻两番的跨越式增长。

这些创新平台正成为开辟新赛道的引擎。走进内蒙古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百吨级稀土热管理纺织材料中试生产示范线即将投产,该技术将稀土元素融入纺织材料,其生产的蓄热面料和凉感面料已批量应用于安踏羽绒服和包钢工装;同时,中心科研团队突破磁路设计与散热材料瓶颈,研发的AI盘式电机尺寸更小、功率却大幅提升,目前已吸引多家头部企业抛来合作橄榄枝……跨界拓新,老工业基地在稀土应用蓝海中不断破浪前行。

协同创新网络也日益紧密。“我们已分别与鹿城实验室、内蒙古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鹿城稀土光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和‘稀土光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聚力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内蒙古国创稀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瑞表示。

在科技创新的强劲推动下,我市创新主体不断涌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联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一个层次丰富、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这些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正成为包头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价值链高端的中坚力量,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稀土产业创新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服务护航,润泽产业沃土

产业参天大树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般的服务滋养。包头将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保障视为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市发改委紧扣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核心,持续精简流程、提升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秉持“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大力推动审批权限下放至旗县区,释放市场活力。同时,全面推行“一口式”网办,实现“不见面”审批,并通过流程再造压缩时限: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审批压至2天,可研报告、企业核准、节能审查压至3天,备案类项目即来即办,为项目落地赢得宝贵时间。

在追求审批效率的同时,市发改委更着力提升服务温度,打造“全过程服务链”。创新推行延时办理、限时办结、一次告知、帮办代办四大模式。工作人员主动延时服务、刚性限时办结、清晰一次性告知,并提供贴心“保姆式”帮办代办。例如,在协助某大型氢能示范项目变更时,工作人员“一对一”帮办,大幅缩短申报时间。“以前怕材料不全、流程不清,现在有帮办省心省力,感受到了温度!”企业人员感慨道。

当北方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的钢铁骨架在焊花飞溅中拔地而起,当华宏磁材万吨级厂房在塔吊林立间加速封顶,这一个个拔节生长的重大项目,正是包头发展最坚实的根基、最澎湃的动能。它们不仅承载着650个重大项目、5324.2亿元总投资的恢宏画卷,这组数字背后,是包头项目为王、创新驱动、服务护航的坚定信念。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彦强)

相关文章
650个重大项目 总投资5324.2亿元 包头产业引擎轰鸣 项目建设正劲 包头地区化工产品首次出口中亚市场 茂名高端化工链亮相省级行业盛会,佛茂指挥部会同茂名滨海新区发力“多链共建” 河北经济半年报 | “有韧性”缘何成为上半年河北外贸关键词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566亿元 贵阳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出炉:实现生产总值2757.56亿元 同比增长5.5% 汪苏泷、张碧晨方双双发声明 溢价率30%触顶,安徽高速地产36.887亿元竞得上海闵行莘庄宅地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