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西安网评:高校中青年人才过劳致死,多方面应高度重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0:12:00    

  在当今社会,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竞争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发展。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近年来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猝死现象明显增多,不仅给家庭造成不幸,也给国家带来人才损失。2025年3月5 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杰青刘永峰教授因突发脑溢血离世,年仅48岁。据其妻子称,刘永峰18年如一日地高强度工作,承担近30项国家级项目,发表250余篇SCI论文,年均工作时长远超常人极限。2022年,一周内四位中青年学者相继猝死,其中包括抗疫医生白晓卉、清华副教授程鹏等,他们均因长期过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些鲜活的生命消逝,是家庭的巨大不幸,更是国家人才的重大损失。

  中年知识分子“过劳”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中国高校教师健康白皮书》显示,45岁以下教师群体中,78%存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普通职场人群高出40%。上海社科院数据表明,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暴跌至53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20 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根源,科研评价体系对论文、项目数量的畸形追求是其主因。在“不发表论文即淘汰”的恶性循环下,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们身心俱疲,体力被严重透支。

  拼体力的“工作狂”方式必须摒弃。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自身,也应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有人说,身体健康是1,后面的都是零,此话不无道理。要明白,工作固然重要,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不要成为新时期的“工作狂”,应注重锻炼身体,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作息有规律。比如,可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像慢跑、瑜伽、游泳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缓解压力;也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丰富业余生活,让身心得到放松,保证身体健康才是一切的支撑,身体一旦垮了,一切等于零。

  关爱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身体健康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社会各界应给予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更多关爱。一方面,高校要优化科研评价体系,避免单纯以论文、项目数量论英雄,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价值,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合理的科研环境,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和解决健康问题。此外,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教师缓解心理压力。政府部门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健康的良好氛围,不能对知识分子健康问题熟视无睹。

  拒绝“工作狂”,劳逸结合才是正确选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爱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就是关爱国家的未来。中青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一种损失。让我们共同努力,拒绝“工作狂”现象,让高校中青年知识分子在健康的轨道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唯有如此,他们的智慧才能真正为国家所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文:李红军 编辑:钱江

相关文章
西安网评:高校中青年人才过劳致死,多方面应高度重视 打破科技封锁,这个青年团队让智能超算实现“中国定义” 人民日报和音:汇聚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南方力量 药香点亮夜沈阳!辽宁中医药文化夜市升级回归 把脉问诊、非遗展演一键开启 以创新之力唱响青春强音 观沧海:背靠祖国,港澳科创“振翅起飞” 李家超:香港将提升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