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玩具到大众创意 消费级3D打印迎来“奇点”时刻?|聚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20:52:00
《科创板日报》7月8日讯(记者 黄修眉 吴旭光)7月8日,3D打印的风“狂吹不止”,多家3D打印概念股盘中拉升。
截至收盘,长江材料、屹通新材涨停,华曙高科、金橙子、铂力特、汇纳科技均涨超5%以上,锐科激光、安克创新、思看科技等公司股价均有不小上涨。
今年6月,因LABUBU等潮玩热度不断,推动国内外消费级3D打印市场持续火热,上述相关企业股价已上涨一波。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科创板日报》记者今日(7月8日)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多家产业链企业。从了解到的整体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AI对智能制造的赋能,在医疗设备、科研文旅、家用文创等非工业级3D打印市场快速崛起。
业内表示,受益于技术迭代带来的各方面成本降低、AI为建模带来的技术便利,以及国补政策和平台补贴等降低了终端产品价格,都让更多消费者看到了3D打印的乐趣,消费级3D打印或迎来“奇点时刻”。
终端品牌价格或已下探至市场“拐点”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纵观消费级3D打印产业链条,最终落地到消费市场应用,可以从整机设备及其零部件,相关耗材,模型应用等三个维度入手。
整体市场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5月3D打印设备产量同比增长40%,增幅超越工业机器人(35.5%)和新能源汽车(31.7%)。迪显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到2025年一季度,从打印机类别来看,桌面级3D打印机出货为主,占比达到88.6%,工业级占比7.1%。
整机品牌方面,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中,拓竹、创想三维、纵横立方等品牌均位列热卖榜前列,但相关品牌企业并未上市。叠加各方补贴后,最受欢迎型号产品的价格均在1500元/台-4000元/台左右,与部分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智能投影等消费产品的价格相当。
有智能消费相关品牌人士向记者表示,从消费电子领域经验来看,C端消费产品产业链成本和终端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会推动市场需求进入规模化“拐点”,从而让产业链的量产级别亦迎来“拐点”。在该人士看来,目前消费级3D打印机的价位基本已达到市场拐点。
从整体设备及零部件方面产业链来看,目前消费级3D打印在相关企业的占比并不大,但多家企业已在谋求进入或拓展该领域。
知名智能消费品牌安克创新此前发布了经众筹的全球首款消费级3D纹理UV打印机。该公司董秘办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该款打印机将在7月进行交付。该公司在投资者调研时表示,UV打印机考虑在国内上市方面,公司已在考虑相关计划。
3D打印龙头铂力特董秘办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六成以上营收来自于军工,其他来自于非军工领域。公司现在所处的行业比较分散,客户数量众多,涉及的行业也较为繁杂。像有模具行业、消费电子行业、民用商业航天领域等,另外还有一些诸如齿科之类的行业。在手机消费电子这块,公司2024年度的收入大概是小几千万,占比不算高。不过能实现批量交付。”
铂力特董秘办人士进一步表示,“其实对于消费电子板块的业务,单纯看收入可能意义不大。一方面它本身规模没那么大,在我们整个业务大盘里占比有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公司进入了一些新的行业和领域,这才是关键所在。其他品牌后续也会陆续有新动作,不断有新品牌与我们产生合作,推出新的产品。”
专注激光工业控制领域的金橙子董秘办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面向消费级3D打印市场的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但该部分产品仍聚焦为振镜等激光控制系统,其技术底层逻辑与工业级没有本质区别,但会针对下游客户需求的客户进行一些参数、算法等的调整。
“公司在几年前就关注消费级领域,也是配合下游客户需求进行研发的。但2024年度消费级产品占公司总营收比例不超过2%,客户需求量并不算大。”该董秘办人士称。
专注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的华曙高科董秘办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3D打印设备属于通用型,并非只应用于消费电子一个领域。它在国内最早是从航空航天领域开始普及的,如今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工业模具等方面都有应用,消费电子领域近两年兴起比较火热。”
技术迭代驱动耗材成本降至消费级
华泰证券、东吴证券近期研报显示,在整条产业链中,由于耗材本身消耗品的属性,是消费级3D打印设备价值量占比较大的部分,达到20-30%左右,目前全球年耗材需求超1万吨。
从耗材原材料分类来看,主要有聚乳酸(PLA),国内品牌价格约50-100元/kg;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价格略高于PLA,约80-150元/kg;光敏树脂(SLA/DLP工艺专用)价格为400-800元/kg;碳纤维增强材料与钛合金粉末多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工业领域,但目前钛合金粉末的价格也已下探不少。
记者在某头部整机品牌官方旗舰店发现,其打印耗材价格补贴后价格基本在50元/kg左右,已属于大众消费级别可承受的范围。
相关产业链方面,国内聚乳酸领域的头部企业海正生材董秘办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主要从事上游原料-聚乳酸树脂,下游应用广泛,客户购买后可以将其加工成3D打印耗材。
海正生材方面表示,“我们销售部门通过与下游客户沟通获取信息显示,从下游反馈的情况来看,今年3D打印业务的增速应该比较可观,增速可能不止百分之十几,整个行业的增速或许会更高。”
2024年度,海正生材3D打印耗材领域较2023年度增长185.67%,3D打印耗材销量约占公司总销量20%左右,该公司预计2025年销量占比进一步提高。
屹通新材董秘办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在3D打印金属粉体领域有相关研发,目前尚未批量投产。公司主营业务处涉及铁基系列粉、铜基系列粉及其他有色金属粉体、不锈钢粉等金属粉体、金属软磁材料等众多领域,“但公司在3D打印金属粉体领域布局产能占比有限。”
此外,有研粉材今日(7月8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拟投资2亿元建设增材制造金属粉体材料产业基地项目,规划新建总产能为4580吨/年。该项目由公司控股子公司有研增材的全资子公司有研增材山东实施,建设周期为18个月。
AI模型催生大众创意场景爆发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3D打印机成为了消费者将数字创意转化为实体物品的工具,满足了对独特性和个性化的深层追求。这一趋势直接为消费级3D打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由内容驱动的增量市场。
正如安克创新在6月的投资者调研中所提到的,在创意打印领域,目前公司正在将这一品类从简单的3D打印拓展为覆盖创意设计、个性化制造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将想象力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
《魔猴网运营数据》显示,消费级3D打印模型服务单件均价50-200元,复杂模型可达千元。但记者注意到,不少整机品牌会免费或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内容平台经验证的模型下载,方便程度可达“一键打印”。
从目前各大终端品牌官方旗舰店评价内容和创意社区内容来看,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手办、冰箱贴、钥匙扣、水杯、纸巾盒、鼠标等,大到成套玩具与家用器具,几乎可以用“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来形容。
东吴证券甚至在6月20日发布的研报中称,“3D打印行业迎来奇点时刻。”
3D模型产业链方面,思看科技产品主要包括手持式3D视觉数字化产品、跟踪式3D视觉数字化产品、工业级自动化3D视觉检测系统等。专业级领域,其产品广泛覆盖教学科研、3D打印、艺术文博、医疗健康、公安司法以及虚拟世界等众多数字化应用领域。
该公司3D人体扫描仪可以帮助轻松获取精准的全身或特定身体部位的3D扫描数据,从而利用这些数据来定制生产出栩栩如生的3D打印的公仔。2024年度,思看科技专业级(其中包括3D打印)领域营收1311万元,占总营收比例3.94%。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方案提供商汇纳科技此前正谋求实控人变更为金石三维实控人江泽星。金石三维成立于2015年,是中国领先的全品类增材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可为全球客户提供集“3D打印设备+打印服务+打印材料+打印软件”于一体的工业级增材制造综合解决方案。
汇纳科技方面此前表示,通过本次收购,公司和金石三维集团将强强联合。AI算法深度赋能3D打印产业生态,实现3D打印路径AI优化、打印工艺AI改良、3D打印模型AI生成、3D打印过程AI动态监测等AI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构建“3D打印+AI+算力”的全新生态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用户对受版权、专利和商标保护的IP进行自由分享和二次创作的基础之上,但这背后潜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刘文杰表示,“3D打印技术对潮玩行业等领域的著作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来,行业必须探索创新的解决方案,如通过数字水印、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追踪和保护模型文件,或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透明、可追溯的授权和交易体系。
(科创板日报记者 黄修眉 吴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