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视频】西浦附校《十年·探索之路》学术论坛活动成功举办,扬子晚报直播吸引90万网友关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5:51:00    

日前,西浦附校《十年·探索之路》学术论坛活动在苏州市吴中区西浦附属学校成功举办,通过专家主题报告、圆桌论坛以及教育实践工作坊等形式,共同探讨教育的各种可能,展望教育未来的维度和深度。扬子晚报新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在新闻客户端“紫牛新闻”、“新浪直播”、 教育思想网以及西浦附校视频号等直播平台推出,共吸引90多万网友“云端”关注。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全国劳动模范冯恩洪;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中国教科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中国教科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以及深圳市福田区西浦基础教育集团外国语高级中学、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武汉光谷康桥高级中学、广州花都区秀全中学等西浦班联盟友好学校代表莅临本次学术论坛活动。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王国红副校长主持活动。

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执行董事金文妹副校长致欢迎辞。她介绍,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十年·探索之路》系列专家讲座线上线下累计观众11.9万人次,感谢冯恩洪校长、周彬校长、李镇西校长、万玮校长、陈国安校长、熊丙奇院长、李政涛教授、李西顺教授、唐江澎校长、李希贵校长等专家来到苏州,走进西浦附校,以享誉学界的真知灼见与我们共同探讨创新的方向和变革的路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温暖就没有西浦附校,感谢每一位西浦附校人,以坚定的步履践行了十年的探索,学校取得的长足进步和丰硕果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温暖就没有今天的相聚,欢迎各界教育同道以激荡的智慧和不懈的追求,一起共商教育的未来和未来的教育。”

西浦附校原创节目《千年·少年|敬听》首次献演,惊艳全场。

成长是比升学更重要的教育目标

杨东平在《AI时代,回归人的教育》主题报告中指出,AI时代,中国教育亟需突破工业化时代标准化逻辑束缚,转向培养创造力与变革力以适应未来。“教育不等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也不等于分数和升学率。成长是比升学更重要的教育目标。我们需要努力弥补非认知能力的短板,通过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公民道德和能力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他们提供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通行证’。”

他强调,在个性化、无边界的新教育场景下,我们需要树立新的三观:儿童观、未来观、教育观。要尊重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保障他们的游戏、娱乐、睡眠和健康,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发现他们的独特个性和爱好,使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新时代教育目标需回归人本逻辑,弱化学历标签,强化自学能力与个性化学习,培养‘丰盈的头脑’与‘明智的思维’以应对不确定性。教育不仅要关注人,更要关注普通人。在AI重塑社会的进程中,每个生命独特价值的实现才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在需求

储朝晖在《弘扬教育家精神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主题报告中提到,教育家精神是指向促进人的充分、健全成长的一种专业精神,可简单表述为爱教育、懂教育,致力于改进教育的真诚与智慧。“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在需求。教师需要挣脱固化的思想枷锁,轻装上阵,独立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做个实实在在的‘人’才会有真精神,当教育家精神对于自己转换为第一人称,才能有效促进自己的能力提升。”

他指出,思想的丰富和多样程度是衡量学校现代程度与质量高低的重要内涵标志,也是衡量师德、师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在不同年龄或进入岗位的不同时间,其达标的、合格的和称职的要求也不同,分为职业期、专业期和事业期。在职业期,教师需要学会学习、关心他人、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学会负责任。进入专业期,教师需要善于感知和评价,提升反思和自我评价、超越能力。而在事业期,教师的关键词是感悟学习、陶醉学术、导引学生、教学相长。

最高水平的管理是让学生置身于有爱的环境中

冯恩洪在《数智时代深化课堂变革的思考与建议》主题报告中指出,教育要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这两个发展。“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发展成长不能只有知识,还需要精神和情感的支持。教育需要生命的温度,最高水平的管理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有爱的环境中。”

他强调,一代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每一个受教育者差异发展、多元发展、强势智慧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植木造梁。教育既要给学生创造幸福,也给教师带来幸福;既能追求明天的幸福,也能实现今天的幸福;既要谋求人类的幸福,也要实现个人的幸福。我们需要忠诚于人的完整性,而非屈从于社会的功利性;忠诚于教育的生长性,而非局限于管理的便利性;忠诚于未来的可能性,而非受困于现实的局限性。

教师角色面临深刻重塑,要做人工智能时代的创变者

王烽在《教师要做人工智能时代的创变者》主题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范式的革命,包括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教育体系重构、从知识传递到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升级、从封闭课堂到无边界学习的教育生态进化,以及从师生互动到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转型。这些变革要求教师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创变者,不断适应和引领教育的未来发展。

他介绍,教育体系从标准化向个性化重构、从知识传递向全人发展升级、从封闭课堂向无边界学习进化、从师生互动向人机协同转型。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面临深刻重塑:需从知识权威转向学习设计师;从课堂讲授者转变为人机协同者;从学科教师转变为学生成长生态的构建者;从成绩评判者转变为发展性评估专家;从班级管理者转变为情感智慧导师。教育变革需从细微处着手:用AI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用AI赋能个性化教学;用AI驱动教育评价改革;积累AI应用与管理经验。

圆桌论坛与8个教育实践工作坊

下午的圆桌论坛环节,嘉宾们围绕《国际视野下的学校办学特色探索》、《AI时代的人才培养创新》两个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冯恩洪受聘担任西浦附校名誉校长。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为其颁发聘书。

教育实践工作坊围绕八个主题展开。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王国红以《来自青海的格桑花》主题,分享学校公益教育理念及实践。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幼儿园园长张洁以《造一座我们自己的“赵州桥”》为主题,作跨学科课程实践分享。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健康管理课程负责人张珣以《西浦附校消失的1.2吨》为主题,进行健康管理课程实践分享。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艺术中心主任、“李磊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李磊以《千年敦煌与西浦少年》为主题,分享学校美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

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自然课程教师王雨以《与土地一起成长》为主题,分享校园农场里的教育故事。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心理课程教师宋瑜以《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老师》为主题,进行自然疗愈课程实践分享。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后勤部主任吴学军围绕《从AED与社会共享开始》,进行校园安全与环境建设实践分享。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虚拟现实中心负责人俞智源分享了《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绘画与书法》。

教育专家高度评价西浦附校的教育探索

漫步在西浦附校内,教育专家们对绿意葱茏的自然环境和真实多元的教育空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自然菜园到生态池塘,从设计工坊到马术中心,校园将自然、人文与科技有机融合,构建出真实且开放的学习场域。

教育专家们对西浦附校的教育探索作出了高度评价。冯恩洪校长指出:“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一定是学生最好的教材。”西浦附校通过多元场景的精心设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实现个性化成长——既有科学探究的严谨,又有艺术创造的灵动,更有自然浸润的治愈。这种将文化传承、科学探索与生命成长编织成网的教育生态,诠释了“成长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唯有尊重规律、守护天性,才能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光彩。

十年探索:让学生更健康、更有潜力和未来

“西浦办附属学校的目的,就是想给基础教育探索一个方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中国的孩子更健康、更有潜力、更有未来。西浦附校十年来,我们在很多方面做了探索。”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个方面是人的全面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在物理环境上,校园有湖、有山、有自然实验室、有森林步道等,让小学生在他们人生最年轻的时候能够充分释放天性、发展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行为方式,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会学习。”

第二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改革,比如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尝试、学会学习,把他们放到各种各样的场景中去学习、熏陶。“第三,未来世界是人和机器合作的时代,人只有站得高,机器才能够释放潜能。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利用各种各样的课堂帮学生在满足他们兴趣追求的同时,又保证他们学到必要的知识,帮他们训练必要的能力。”

席校长表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点燃、支持、熏陶。“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关注人,关注教育规律,关注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场景和活动场所熏陶学生发展。从目前来看,可以说交了一份不错的答案。希望接下来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重塑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础教育应该怎么做,帮助更多的孩子真正释放天性,开拓他们的未来空间。”

“十年磨一剑,西浦附校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下一个十年,正是全球教育面临AI重塑的时候,希望西浦附校能够再接再厉、继续探索,用新时代的新标准给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新方案!”席校长寄语道。

西浦AS自然中心主任金也舟介绍,西浦附校所讨论的自然教育,一方面是得益于学校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鼓励学生到户外的自然环境里上课、活动;另一方面呼吁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我们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孩子,包括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孩子在除了上课时间,或者在教室内这样传统认知上应该受到教育的地方,在学校的所有地方都可以受到教育,这是我们践行并想要倡导的自然教育。”

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兼国际部校长李方华表示,西浦附校《十年·探索之路》系列学术论坛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学校以开放的心态呈现了多样的教育理念实践空间,与社会各界及教育专家共同探讨教育的各种可能,一起展望教育未来的维度和深度。西浦附校将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实践,将前沿理念转化为育人行动,不断探索教育本质的回归与突破,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更具生命力的成长土壤。

(上午场)

(下午场圆桌论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相关文章
【视频】西浦附校《十年·探索之路》学术论坛活动成功举办,扬子晚报直播吸引90万网友关注 教育部拟同意设置32所“新大学”! 从“闲适”中悟出“无为之道” 圈粉无数!北大、交大、浙大学霸同场直播,他们有一个共同特质 @大学生、老年人 千万别上这种当!13名电诈帮凶被抓获 生死两分钟!鄂尔多斯市一地师生跪地托举抢回心跳 安全常伴我行,共护健康成长 A股有望迎来新一轮牛市?央行、证监会等发布多重利好→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