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宜育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8:40:00
通过博物馆思政课的实践,提升观察力、创新思维及协作能力,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和沉浸式教学强化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塑造家国价值观,能更好地培养“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
————————————————
小学阶段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打底子、埋种子的关键阶段,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创办10多年来,以面向人人培养“儿童创想家”为育人目标,不仅在呵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责任感和担当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破解思政育人课堂场景封闭化、教学内容抽象化、学生参与形式单一化等问题,需要将历史情境、文化符号等与实践场景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行动转化。就这样,资源丰富的博物馆进入了我们的育人视野。
文化自信,打开思想性引领的力量。博物馆与“大思政课”建设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超6000家,江苏省内备案博物馆达300多家,常州市亦拥有常州博物馆、瞿秋白纪念馆等30余处文博场馆。我们通过馆校合作,基于“读城记:五色思政地图”“红色研学经历”“跟着课本去博物”“AI和你共创微型博物馆”等多种方式,使博物馆资源嵌入“大思政课”实践,搭建育人大平台,打开家门口的精神宝库,依托博物馆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成为破解传统课堂育人局限、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路径,实现馆校合作的共赢,不断拓宽学校实践资源,激活博物馆资源潜能,厚植学生文化自信。
价值自信,构建在地化涵育的力量。当前博物馆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仍存在“供需错配”的问题。一方面,博物馆的文物、展陈、非遗技艺还需要系统转化为教学素材;另一方面,学校对在地文化资源还需要深度开发。常州是吴文化、红色文化富集地,我们通过建立馆校联动机制,构建以文物实证历史、以精神涵养品格的教育路径,将三杰纪念馆的红色印记、各类非遗博物馆的传统工艺等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载体。通过博物馆的文物、展览、活动、数字化资源和互动实践等,以生动、直观的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深化思想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博物馆资源相结合,以在地文化浸润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可触摸的价值观教育”新范式。
主体自信,促进创造性转化的力量。我们紧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将博物馆资源纳入思政课实践体系(如红色研学打卡、数字课程共建等),构建“课程定制—文物活化—思辨研讨”的全链条育人模式,助力学生从文化传承的旁观者转变为实践者。挖掘博物馆思政课资源,形成一至六年级博物馆思政课手册。构建体系化的思政课程群,发布覆盖革命、历史、自然科技生态等多元主题的100节馆校合作“大思政课”,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依托博物馆实物展陈与场景还原,通过文物资源“连接历史与未来、小我与大我”,探索学生“身体在场—情感共鸣—意义生成”的博物馆场景学习范式。
方法自信,发挥教联体共育的力量。一是形成家校社教联体。以馆校联动的方式开发城市文博资源,形成家校社共育、全场域覆盖、多向协同的实践育人格局,最终形成文化传承、实践创新、协同共育“三位一体”的新型育人生态;二是设计“四色”地图,学校以城市文脉为脉络,以博物馆思政课为载体,整合区域红色类、历史类、科技类、综合类场馆资源,形成主题化思政地图,通过博物馆思政课实现教育场域从课堂向社会延伸、教学内容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育人主体从单一向多元拓展;三是构建“五卡”运行机制,推行博物馆“五卡通”,覆盖“家庭金卡、党建红卡、研学黄卡、科技蓝卡、实践绿卡”五大主题,建立盖章打卡机制,实现家校跨场馆课程衔接,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历史、艺术、科技等维度,形成“全要素育人”格局。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实地研学,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引导学生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以及文物背后的工匠精神,深化家国情怀。此外,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展陈等创新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增强互动性和感染力,使学生在直观体验中领悟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在知识传授与情感共鸣中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通过博物馆思政课的实践,提升观察力、创新思维及协作能力,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和沉浸式教学强化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塑造家国价值观,能更好地培养“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6版
作者:庄惠芬